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英文版
世界同行眼中的中国化纤业成长基因
发布者:涤纶长丝   发布时间: 2024-05-19 12:30:03

  《爱评论》特别访谈——“编织奇迹的中国纺织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节目主持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纺织工业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为棉花、羊毛、麻、蚕丝等天然纤维,远远不能够满足纺织工业的加工需要和人民的衣被需求。1949年,全国仅能生产18.9亿米棉布,人均只有3.5米。在建设发展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实践中,中国人高瞻远瞩地看到了发展化纤工业的必要性,开始酝酿实施“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并举”的大战略。

  在此背景下,中国化纤工业开始了从零起步的艰难之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化纤年产量还不足1万吨,在全球统计中被“忽略不计”;1960年,中国化纤以年产量1.06万吨的水平进入“世界化纤产量统计”;到1990年,我国已能生产几乎所有的常规化学纤维,生产能力达到180万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化纤工业体系;2018年,中国的化纤产量已经占到全球的70%。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化纤产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过程。

  日本化学纤维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理事长富吉贤一对此表示,二、三十年前,中国化纤不管是生产量还是消费量都非常少,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增加,现在中国在化纤生产和消费上,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国家,整个中国纺织业也已发展为世界第一。

  对于中国之所以占据世界上纺织化纤行业领袖地位,富吉贤一说:“首先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巨大的机会,所以世界上的化纤生产者包括日本,在过去中国化纤产量还非常有限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中国的潜力。我相信当时的中国政府也已经看到了中国在这方面的潜力。所以,他们不断挖掘,建立起一批新的工厂,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国外的一些高新技术来到中国,这些技术在今天看起来不算得上什么,但是在二、三十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另一方面,中国还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发展,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到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欧洲人造纤维协会理事长Frédéric Van Houte(央广网发 安健 摄)

  “我觉得中国的历史非常了不起,工业化速度如此之快,也在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 欧洲人造纤维协会理事长 Frédéric Van Houte由衷地说。

  对于中国纺织化纤产业的逐步发展,Frédéric Van Houte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与此同时,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可能也是其他几个国家的2-3倍甚至4倍。所以在初期,我们正真看到中国的发展主要是重视量,但面对现如今新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就必须去思考,将来的方向在哪里?这就一定要重视质,质量比数量更重要。中国还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和纺织化纤价值链中的各方进行合作。需要更多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了解客户的需求,同时需要和研究机构进行交流,了解现在的前沿研究,不管是质量、环保还是创新,都可以和研究机构有更多的合作。”

  Frédéric Van Houte还建议,在发展过程中要具有前瞻性,正如可持续性思维已经融合在每个欧洲人造纤维公司的商业模式中一样,中国也应该把环保理念更多地融入到企业运行模式中去,在压力中寻求更大的机会,更注重对社会、对环境的长期效益。

  当前中国纺织化纤产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很多企业已走在高水平发展之路上。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日本提出了“复兴化纤产业”的口号,他们选择的也是提高产业附加值。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日本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于此,富吉贤一也认为,未来中国纺织化纤产业应向更高端、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他说:“化纤行业属于制造业。对于制造业来说,研发总是关键所在,一定要注重研发。如生物基化学纤维就是这里面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对化纤行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蕴含着高科技,未来会有很大的潜力。”

  在泰国GDP中,前十名全都在纺织业和服装业,并且其产品有80%-90%用于出口,目前中国是泰国纺织品和服装的第一大出口国。泰国化纤协会名誉会长Mayuree 二十年前就曾来到中国旅游,之后很多次来参加在中国举办的亚洲化纤会议和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她表示,这么多年以来,中国真的是日新月异,变化很快。

  对于中国化纤业经过几十年奋斗所取得的成就,她表示认同。她还谈到,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中国纺织化纤正在向高科技方面发展,这是正确的道路,同时注重打造自己的著名品牌也很重要。

  权威机构预计,到2050年,全球总人口将达到98亿,到时候纤维需求也会随之增长。而现在拥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也会继续成为巨大市场,这对于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是极大的机遇,各国与中国未来有无限的合作机会和空间。富吉贤一、Mayuree、Frédéric Van Houte 均表示,将继续加强与中国纺织化纤产业的互信和互相了解,了解彼此的历史,了解彼此的思维模式,了解彼此的工作模式,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加强循环经济、绿色环保、会议交流、投资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浙ICP备12024995号 | Copyright © 2012-2016, ZJ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