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英文版
“的确良”、“航天服”……这些服装原来都与东华大学有关!
发布者:bob半岛平台体育下载   发布时间: 2024-05-11 21:43:39

  从普通百姓日常穿的化纤衣服,到宇航员的宇航服、天宫空间实验室的“翅膀”,一代又一代东华人矢志不渝践行着他们的家国情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化纤工业几乎一片空白,棉花是中国老百姓制作衣服的主要原材料,但是棉花单亩出产率低,远不足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如若增加产量,则要与粮食争夺耕地,是选择“吃饱”还是“穿暖”,成了难题。

  在全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即使在首都北京,每人每年发2.5尺布票,基本上一家三口的布票凑一起,才够裁一条裤子。

  当时,多数家庭都是大人穿破的衣服改一改给孩子穿,大孩子穿过的衣服再留给小孩子穿。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东华大学前身华东纺织工学院从1951年建校伊始,就肩负着纺织强国的使命。

  华东纺织工学院老院长、我国纤维高分子学科奠基人钱宝钧早在1950年全国化工会议上就提出了快速地发展我国化学纤维工业的主张。因为,要解决我国亿万人民的穿衣问题,依靠天然纤维远远不足,当务之急是发展化学纤维工业。

  同时,他也意识到,要发展化纤工业,必须教育先行。为此,他与化纤专家方柏容教授联名请示原纺织工业部领导,建议在华东纺织工学院创办第一个化纤专业。在钱宝钧先生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的努力下,我国第一个化学纤维专业在华东纺织工学院筹建完成,并于1954年开始招生。

  当学校教学工作初步走上轨道以后,华东纺织工学院成立了第一个专业研究机构——化学纤维研究室,由钱宝钧兼任主任,带领青年教师开展化学纤维原料的研究工作。

  由于我国森林资源缺乏,不能像国外那样以木材为原料生产粘胶纤维。钱宝钧首先提出以棉短绒为原料研制粘胶纤维原料棉绒浆,在自制的极其简陋的设备上制成粘胶纤维,并在我国各化纤工厂中全面推广,成为国际上独一无二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不仅如此,为配合当时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化学纤维研究室在1962年利用棉短绒浆粕,研制成超强力粘胶帘子线(用于轮胎、运输带、传动带等橡胶制品中),为我国自行建造第一个粘胶帘子线厂提供了技术支持。

  1978年,研究室发展为化纤纤维研究所,更是不遗余力地以实验室为基地,开展化学纤维学科前沿性课题的研究;与此同时,钱宝钧还带领大家重视化纤工业生产中迫切地需要解决的课题,如化纤工艺及设备现代技术探讨研究、差别化纤维产品研究、各种超高强耐高温纤维的研究等。据初步统计,历年来他们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达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申请专利137项、授权专利50余项。

  国家战略需求随时代变迁而一直在变化转移,东华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家国情怀始终未变。20世纪70年代起,东华大学就开始关注高性能纤维对国家战略项目的及其重要的作用,为碳纤维、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聚酰亚胺等多种高性能纤维的研发奠定基础。此后数十年,东华大学持续攻关的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半刚性太阳能电池帆板玻纤网格基板等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国家头号战略武器研发、神舟系列载人航天等工程中,凭借一系列“顶天立地”的科研成果持续助力国计民生发展。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国家战略武器研发攻坚的关键时刻,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潘鼎教授攻克难关,在国防、军工领域获得突破性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1978年,潘鼎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正是从那时起,在恩师钱宝钧教授的指点下,他开始潜心专攻碳纤维的理论及产业化问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头号战略武器洲际导弹面临最后两项久攻不克的技术难题。其中一个“拦路虎”就是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作为洲际导弹弹头防热层关键材料,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的性能、品质必然的联系到导弹飞行的质量及成败。因其原料要求极高、制备技术极难,当时只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拥有,且对我国实行严密禁运、技术封锁。难关攻不下,导弹上不了天。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潘鼎教授领衔的碳纤维项目组临危受命,采用国外否定、国内仅有的棉浆基纤维素为原料,先后攻克了“原丝、工艺、强度、排废”等难关,苦战4年,最终成功研制了集美、苏两国同种类型的产品性能所长的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为战略武器飞天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支持。

  此举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让我国由此变成全球上第三个掌握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研制技术的国家,也为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升级换代及捍卫国民经济现代化成果作出了贡献。10余年来,潘鼎教授团队配合国家战略任务,为现役及后续的各类型号导弹持续稳定地提供着保质、保量的碳纤维产品,得到了相关航天部门及军代表的充分肯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21世纪以来,东华大学的专家教授们聚焦国计民生,继续为纺织行业作出贡献。在国家重点项目推进和建设的发展道路上,总能看到东华人孜孜奉献的身影。

  助力“天宫一号”“天宫二号”飞天,“天宫”的“翅膀”——太阳能电池板材由东华大学的陈南梁教授亲手编织。

  在科研的过程中,陈南梁发现纺织通常是经线、纬线十字交叉,而“经编”则是在45度甚至20度等方向上再编一路线,这样的结构更为“刚柔并济”。基于此,陈南梁创造出一件完全不同于布料的增强型纺织品,这也让航天人找上门来。

  航天任务如山。陈南梁等五六个人整天泡在工厂里,经历了种种失败,甚至身边的博士生倒在没有空调的车间直冒冷汗,可陈南梁硬是挺到了最后的成功,让“天宫”终于有了新“翅膀”。这种经编网格刚中带柔,形成中空结构,不仅散热性能好,还能够双面发电,除了向阳一面的阳光发电,背阳一面也能利用地球反光发电。陈南梁自豪地说,“天宫一号”解决了光电供能和长期留轨问题,相比2年设计寿命,可大大延迟“退休”。

  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升空,景海鹏和陈冬两名航天员所穿着的航天服同样出自东华人之手。

  提起航天员,人们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包覆于厚重硬挺的宇航服中在浩瀚太空中缓慢移动的形象,回到地面,无论春夏秋冬,英武的中国航天员们总是以一款灰蓝连体长袖服装出现在公众面前,他们例行工作、任务训练时也同样穿着这样一套服装。

  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航天员需要怎样的着装,塑造怎样的外在形象,才与中国令人振奋和期待的航天事业相匹配呢?

  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研制保障航天员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过程的系列专用服装,其中,既包括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锻炼服、休闲服、失重防护服、睡具等,还有常服、任务训练服、专用服饰等地面任务服装等数十个种类,这些专用服装不仅要确保实现多项特殊功能,还要融入中国特色设计元素,为航天员增添时尚气息。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身着东华大学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研制的秋冬常服

  如今,东华大学已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学科为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校持续构建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创新学科为“引擎”的学科特色新格局。依托纺织、材料、服装等特色优势学科,东华大学大批科研成果正被大范围的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军事、重大建筑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为服务“天宫”“天舟”“北斗”“天通”“嫦娥”等重大国家战略作出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百度副总裁璩静回应被开除:买我们文心一言年卡我告诉你!百度总机接线人员:系统内仍可查询其信息

  雷蒙多声称美国可采取“极端措施”禁止中国联网汽车进入美国,中方此前已表态

  英国留学请注意!曼大官宣接受「雅思单科重考」,G5则只有一所接受......

  给孩子安排这款大学目标墙,激励孩子好好学习,眼界和认知,才是孩子更需要的礼物

  苹果 M4 款 iPad Pro 安兔兔 V10 跑分:超 274 万分,提升 28.7%

  热门锐龙本怎么选 华硕a豆14 Air与联想小新Pro14 2024全面对比

  极米 RS 10 / Pro 投影仪新品 5 月 13 日发布:哈曼卡顿、IMAX

  黑峡谷推出Z2机械键盘:Gasket 结构、82键全铝机身,529元起

浙ICP备12024995号 | Copyright © 2012-2016, ZJ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