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的声线是很有特点的,一个空灵飘逸、一个浑厚稳健,加上歌词又写得美仑美奂——“相约在银色的月光下、相约在温暖的情意中”,非常容易就击穿了全国人民的心防。
那会的经济情况有多糟呢?咱们看几个词就知道了——亚洲金融风暴、国企下岗、民企批量倒闭。
当时的情况说是内忧外患一点都不夸张,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熄火,就连最主要的外汇来源——纺织行业都不行了,亏损和经营困难成了常态。
不得已,朱相才喊出了“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口号,这实在是没办法、再不改确实是不行了!
也就是在同一年,国务院决定对纺织行业进行改革,提出了不少调整结构、解困扭亏的工作目标,比如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0万人。
不过话说回来,由于当年配套的保障政策尚不完善、加上财政确实是捉襟见肘,不少下岗职工拿到的补偿金很有限,加上又没有谋生的渠道,不仅生活艰难、也引发了不少问题。
尤其是在东南省份,成熟的生产线就摆在工厂里等人收购、外面还有一大群业务熟练的技术工人等米下锅,有心人非常容易就能拉起一支队伍来。
比如在上海,就有个叫俞兆林的人提出了“保暖内衣”的概念,靠着轻巧、柔软、聚暖的特点,这款跨时代的产品迅速席卷服装界,不到一年就卖出了28万套。
别看如今的集中供暖是以秦岭淮河一带为南北分界线,但这是当年能源不足情况下的一种无奈之举。北方的冬天寒冷难耐、南方的冬天更不好过,否则俞兆林的保暖内衣也不会如此畅销。
1998年,从国企下海经商多年的张玉祥筹够了300多万启动资金,火速成立了“南极人”品牌,逐渐开始介入保暖内衣这片尚未充分开发的市场中来。
比如砸下重金在央视打广告,先后请来了葛优、刘德华、袁咏仪、黄海波、海清等多位明星代言,再配上“南极人不怕冷”的魔性广告词,这个一听起来就暖和的牌子着实拉拢了不少粉丝。
除此之外,眼光毒辣的张玉祥很早就抛弃了业内普遍采用的化纤面料,斥巨资与美国杜邦公司合作,研发出了比较先进的“棉+莱卡”的全新面料,算是响应“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了。
如果说在广告和研发方面的投入给了南极人勇争行业第一的底气,那竞争对手骤然曝出的丑闻则给南极人的爆火添了一把柴。
2000年的时候,有媒体在俞兆林的保暖内衣产品中赫然发现了塑料薄膜的存在——花几百块钱买塑料布,这不是明着骗人吗?自然而然得,牌子声望跟着跌到谷底,甚至还传出过老板跑路的新闻。
随后,中国入世,纺织行业也迎来了绝佳的发展势头。等到了2004年,南极人的销售额已达到10亿元,固定资产超3亿,触角遍及保暖、休闲、羽绒、毛衫、家纺等各个纺织品领域。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席卷而来的金融海啸波及了全球的各个行业。老外们家里着火自顾不暇、订单自然是能砍就砍,不少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一下子就暴露了出来,纺织行业也不例外。
说起来,这倒不是南极人的首创。早在1991年,恒源祥就尝试过收取品牌授权费、授权别家生产的联合体运营模式;等到2007年,光商标使用费就收了2.66亿元,占了公司收入的80%还多。
但这些老牌子都没有南极人做得“绝”,他们搞的是“NGTT”南极人共同体商业模式:
从2008年起,南极人就陆续砍掉了生产端和销售端的全部自营环节,卖掉经营十多年的所有工厂,只保留品牌、实现轻资产平台化运作,说白了就是“卖吊牌”、让“加盟商”自己生产自己卖。
按照创始人张玉祥的说法,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品牌的核心价值,又实现了场、货、人的精准配置和资源的合理分工。其实这都是场面话,核心还是在解决过剩产能的同时找到了新的盈利点罢了。
为了“打假”,2012年淘宝B2C平台“淘宝商城”更名“天猫”,并开始把流量和资源向各大品牌商家倾斜。考虑到品牌的光环能带来更多的流量和更高的溢价,不少人都盯上这条终南捷径。
在这种情况下,招牌够亮、品类繁多、加盟门槛又不高的南极人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一时间成了商家们眼中的香饽饽——
等到了2015年的时候,南极人干脆更名成了“南极电商”,并于同年借壳新民科技登陆中小板,摇身一变成了家具备电商基因的上市公司,牛大了!
在去年的营业收入构成中,31.76%为品牌综合服务业务,金额约为12.4亿元;1.68%为经销商品牌授权业务,金额约0.65亿元,啥概念呢?光靠“贴牌”,人家一年就赚了13个亿,简直别太轻松。
早在2016年,张玉祥就以52亿元身家首次闯入胡润百富榜,位列榜单第754名;4年之后,张玉祥的身家已涨至145亿元,位列胡润百富榜第376名、服饰界富豪第6名。
在得到品牌方的授权后,品牌方会给店主们免费提供一些服务资源,包括日常一些运营教学课程、免费的广告位和活动报名等等。
广东一家服装家族公司制作的牛仔裤在自家的天猫店两件才卖79元;但挂上南极人吊牌后,在南极人专卖店两条售价129元。扣去8元标费、反倒多了42元利润。
品牌少了经营成本、商家多了利润空间,这怎么看都是一件“双赢”的美事,怪不得那么多人“加盟”。
截止到今年年初,“南极人”这面大旗之下聚集着1113家供应商、4513家合作经销商以及5800家授权店铺,从保暖内衣、羽绒服、床垫被子到按摩棒等等无所不包,当真是万物都可南极人。
不过在这些年的高歌猛进之后,南极人这块曾经的金字招牌也变得有点黯淡了,加盟商太多,生意不好做,自然就有人动歪脑筋。
在诸多吐槽声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一直为人诟病的品控问题。尽管打着低价、超高的性价比的标签,但不少商品下仍不乏“一分钱一分货”、“买来就坏了”、“假货”这类吐槽和差评;
曾经有媒体统计过,2018年以来南极人已经10余次登上国家质监部门及地方消费者协会的不合格产品“黑名单”,从蚕丝被、内衣、童装、冲锋衣到电推剪、按摩棒,均有产品上了质检“黑榜”。
在2018年的一次采访中,他就强调南极人绝非“只卖吊牌,没有品控”,南极电商一直重视品质管理,并且建立了系统化的巡检、抽检和送检机制。
事实上,贴牌、外包这样的模式在国际大牌中实际上并不少见。就拿南极人立志对标的优衣库来说吧,虽然很早就将代工厂搬到中国,但品控和质检环节也一直没落下;
更实际的例子是苹果,遍布全球的苹果产业链不仅没有削弱品牌的含金量,反倒是在严苛的品控下又滋养出了富士康、立讯这样的代工巨头,恐怕也不能简单归结于历史的巧合。
十几年前因研发技术后来居上,如今又因品控问题跌落神坛,这实在是有点让人唏嘘。
浙ICP备12024995号 | Copyright © 2012-2016, ZJ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